海外代購小心挨罰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來源:pixabay
 

大家平時聽到有朋友要去國外,尤其是長期出差或唸書,是不是會很開心、很興奮呢?因為有人可以委託幫買國外的東西回來,馬上揪家人、揪三五好友開始下單訂購。

注意,這時候小心國稅局悄悄盯上,除了收到物品的收據外,中間夾一張補稅罰款單!這件事並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有實際被國稅局連補帶罰的案例!

去年有則新聞留學兒刷卡代購 在台父慘挨罰近百萬」,狀況是這樣的,一位留學生在日本留學期間,持父親的信用卡附卡,長期在日本幫親友代購日本商品。之後被國稅局盯上,行文要求父親說明帳戶有大量資金匯入的來源是什麼?

由於無法提出只是單純代購商品,並無收取手續費或佣金的證明,被國稅局認定是營利行為,依法補稅加罰款將近百萬元。

原本海外代購就已常見,這兩年因為疫情因素,無法出國,只能委託尚在國外的親戚或朋友協助,這個情況更要小心!

該案例由於匯款紀錄高達775筆,金額超過1,500萬,符合前一篇文章《愛團購?小心揪團揪到國稅局查稅》中提及的,高頻率、高金額的特定帳戶,特別被國稅局盯上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片來源:unsplash
 


所謂的海外代購,實際上還有細分成幾種,其中三種是個人代購常見的:

一、居間行為:說白一點就是仲介,假設賣方是A、買方是C、代購是B,B只是幫C 找商品、帶商品而找到A,B無須為商品本身負責任,B只是從中賺 取一點服務費。

二、代購行為:同樣的A、B、C三方,與居間仲介不同的是,在海關使用的名義不 同,居間是以C的名義進口;代購則是以B的名義進口,但一樣不用 為商品本身負責任。

這時,代購行為除了中間的服務費外,還要另外負擔商品進口的營業稅。舉個例子進一步說明:

居間行為就像我在國外幫忙找到商品後,由買家自己下單;代購行為則是我幫好多人在國外找商品,幫忙買回來後,再給買的人。

三、買賣行為:應該有人聽過「切貨」,也就是B直接找A買一批貨進來,再銷售給 C,這時B就必須為商品本身負責任。並且,跟代購一樣,需要負擔 營業稅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來源:pixabay




小結:

平時以上三種方式,不論哪種,真的有繳稅的個人應該相當少數。但是,現在《洗錢防制法》越來越嚴格,對於帳戶有比較特殊的狀況時,銀行容易因為《洗錢防制法》向上通報,相對就容易被抓到。

現在或未來,有意將海外代購作為副業的朋友,相關訊息一定要多加留意,繳稅事小,加上罰款就虧大了!

下一篇文章,再跟大家說說,如何避免被罰款的作法😊



加入好友


facebook:財務管家鋼鐵紳士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