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旅途初登板

 

今日各位讀者應該都有注意到一則大新聞《民法將下修成年至18歲》,這項修法預計2023年,兩年半後正式實施,若無任何變數,民國94年出生的朋友,剛好是新法實施的第一批「成年人」,很多事情可以獨立為之,無須透過法定代理人,如下圖。94年次的年輕朋友們,有沒有感到很開心、興奮呢?


反觀家長們,應該是感到相當憂心吧?

筆者拙見,完全成年年齡到底應該18歲還是20歲,並不是太大的重點。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養成的心智,才是重中之重。有些讀者平常滑臉書應該有看過這樣的新聞:

《婚後老公任何事都要問婆婆》

《婚後老公睡覺房門一定要打開,看得到婆婆》

諸如此類所謂的「媽寶」,筆者並非要表達聽媽媽的話不對,而是心智的成熟度、獨立思考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等,這些遠比生理年齡更為重要!

不過,成年到底維持原本的20歲,或是成功三讀通過修正為18歲,都不影響一件非常重要,甚至刻不容緩事情—財商FQ,理財這檔事。

從小到大,並沒有正式系統性的財商教育,我們對於錢的觀念、使用習慣,很大一部分因素,取決於所處的環境,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,家庭、學校、父母、親戚、同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使用「錢」這項工具。

因此,成年出社會後,正式有第一份收入進口袋開始,到底在理財上需要注意什麼?該做什麼?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:

第一、擘劃夢想藍圖:

安排一個時間、找一個安靜的地點,一個人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要活出什麼樣子,就像小時候都會寫一篇作文《我的夢想》一樣,把這個藍圖一一寫下來。在這有兩個重點要注意:1.這個夢想藍圖越清晰越好,最好寫的時候,眼前是有出現畫面的!2.不要考慮任何的家庭、財務、工作、大環境等現況。

第二、兩個財務靈數:

將第一個藍圖畫面化作兩個數字:時間、金額,一份計畫必須有時間,藍圖內每一個想要完成的事情,各別期望在什麼時間點、幾歲的時候達成;另一個就是每個目標所需要的代價是多少,而目前付出代價最直接的工具就是金錢。

第三、計畫:

藍圖畫面清晰、期望的時間與所需的金額確定後,就可以開始計畫啦。因為有了時間與金額這兩個數字之後,就可以知道從現在開始,每個月的資金怎麼分配、需要透過什麼工具(投報率)、每個月需要多少的收入等。

第四、執行:

整個計畫出來後,讀者就會發現非常清晰,包含選擇職業、每個月怎麼使用錢。很多讀者在理財上,可能都有聽過一個《631法則》,6成的生活支出、3成理財支出、1成風險支出。然而,這是統計出的比例,筆者建議在這比例原則下,根據人生走到不同的年齡階段,可以有所動態調整。例如剛出社會,單身還未成家,生活支出並不會這麼多的情況下,可以將6成生活支出中的1-2成移到理財支出,將理財比例拉高至4-5成,加速資產累積,增強抗衡風險的能力。


最後筆者必須提醒一件事,人生是動態的、充滿許多變化,藍圖是主要的人生方向,走在人生道路上,沿路會有許多風景、挑戰影響著我們,計畫在執行時需要時時檢視、修正,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。過程中,檢視、修正的頻率,端看每個人財務變動的頻率而定,例如創業家、短線投資人需要每季檢視;接案、業務類型工作者則是半年為檢視頻率;受薪階級、長線投資人只需要每一年做檢視即可。、

坊間、網路上一定有非常多關於理財、投資的書籍、文章,都可以看可以學。然而,若希望有系統性、清晰、完整性規劃,還是需要找一個教練帶,因為這是完全客製化的,就像各類運動都會有專屬教練,可以避免受傷、走冤枉路。而筆者本身就是一名財務教練,歡迎與筆者聯絡!

加入好友

留言